城門,是連接古城內外的重要通道。蕪湖古代曾有八座城門,雖然湮滅在歷史進程中,但如今隨著城市發展,蕪湖古城的多座老城門正在被陸續重建。
如今,蕪湖古城長虹門、宣春門已在原址完成重建,老蕪湖人熟悉的金馬門也在原址基本完成重建,成為一座新地標!
金馬門曾是蕪湖古代八座城門之一,位于環城南路與環城東路交叉口一帶,在蕪湖學宮大成坊(原十二中附近)的南面,比臨青弋江,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。蕪湖古城二期建設過程中,在此位置重新修建了金馬門。
新修建的金馬門位于古城東南角,新弋江橋西側,雖不似長虹門般巍峨雄渾,卻也十分氣派壯觀,底座是一道小型的拱門,墻磚都是復古的小青磚,“金馬門”三個鎏金大字鑲嵌其中,底座之上還有三層檐廊,白墻灰瓦朱紅的柱子。
金馬門到底有什么由來呢?據蕪湖檔案記載,金馬門,最早為漢代的宮門名,漢代為一官署名稱,后來代指翰林院,為文人薈萃之處,翰林墨院之地。
據考,在明朝萬歷三年(1575年),蕪湖興建城垣,三個月時間建成四方城墻。六年之后(1581年),全部完工。共開四座正門,三座便門,其中,正門位于古城東南西北四方:東宣春門,南長虹門,西弼賦門,北來鳳門,便門為迎秀門、上水門和下水門。
萬歷四十七年(1619),金馬門建成。金馬門中“金”“馬”二字取荊山的諧音“金”和白馬山的“馬”,也寓意莘莘學子都能登堂入仕,金榜題名。
除了金馬門,南正門長虹門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;今年1月15日,東正門宣春門正式開放。雖是仿古重建,但古韻氣勢非常原汁原味,高大厚重的城墻、拱弧形城門霸氣外露、威嚴莊重。
蕪湖古城以嚴格的標準恢復古城門面的肌理,大量翻閱典籍資料,并聘請專家組指導,重新研究設計長虹門結構、規制、尺度,完全按照傳統技法、傳統規制進行重建,再現“長虹臥波”之姿。
蕪湖八座古城門如今已恢復重建三座,喚醒了有關蕪湖的歷史記憶,寄托了蕪湖人的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,更見證了奮發進取、歷久彌新的蕪湖精神!